【资料图】
原标题:解决英语教学问题该如何“对症下药”
冰启
据报道,9月23日,教育部官网公布了对全国人大代表提出的“关于增强文化自信增加中国文化内容教学改革和降低英语教学比重的建议”的答复。教育部在答复中表示,中小学外语课时占比低于语文等学科。具体而言,《义务教育课程方案(2022年版)》规定,各科目课时比例为:语文20%-22%,数学13%-15%,体育与健康10%-11%,外语6%-8%。外语课时明显低于语文、数学、体育等学科。
“取消英语的必修课地位”“降低英语教学比重”“降低中高考英语分值”“将英语作为中高考选考科目”等等,近年来,针对英语科目的教学改革与中高考改革建议接连不断。这些改革建议都指向一个问题,就是我国学生花在英语学习上的时间太多,但真正用到英语的地方并不多。这些改革建议均得到舆论关注,要解决英语科目的这些问题,须推进招生录取制度改革,引导基础教育摆脱应试倾向,给学生充分的学科学习选择权。
我国基础教育存在应试教学倾向,这直接源于中高考按考试科目总分排序录取学生。表现在英语教学中,就是很多学校围绕升学考试进行英语教学,应试英语导致不少学生花很长时间学英语,可还是“聋子英语”与“哑巴英语”。但是,并不是所有大学、专业以及职业都对英语提出很高的要求,相当比例的学生学英语只是为了应对升学考试要求,在实际工作中用到英语的并不多。在此背景下,“降低英语教学比重”“取消英语必修课地位”这些建议也就得到不少舆论支持。
然而,如果按总分排序录取的招生录取制度不变,不再把英语作为必考科目,随之可能出现的问题,就是英语被边缘化,学校不再重视英语教学,这一问题在不发达地区、农村地区学校会更严重。可在很多专业、技术领域,要学习借鉴发达国家的先进理念、先进技术,必须懂英语,当前的科技文献、顶尖学术期刊大多以英语为主,在普遍不重视英语的情况下,国际化人才培养必然受到影响。从人才培养角度看,不发达地区、农村地区的学生和城市学生的差距可能会进一步拉大而不是缩小。
因此,根本的问题在于“教招考一体化”的考试、招生、教学体系。要解决“100%学生学英语(外语),能用到的仅10%”这一问题,应推进录取制度改革,赋予高校更大的招生自主权,由高校自主根据不同学科、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提出高考科目与成绩要求。有的专业对人才的英语水平要求高,则提出高的英语成绩要求,不但要看笔试成绩,还要进行面试;有的专业对英语的要求不高,则提出较低的英语成绩要求,甚至不做要求。学生可根据自己报考的学校、专业,以及未来的职业发展,选择多学或者少学英语。这不但解决中小学“应试英语”问题,也给学生提供了更大的学习自主权,学生可根据自己的兴趣、能力选择学习科目与内容。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指出,要以考试招生制度改革为突破口,克服一考定终身的弊端,推进素质教育实施和创新人才培养。按照有利于科学选拔人才、促进学生健康发展、维护社会公平的原则,探索招生与考试相对分离的办法,政府宏观管理,专业机构组织实施,学校依法自主招生,学生多次选择,逐步形成分类考试、综合评价、多元录取的考试招生制度。因此,要着力推进录取制度改革,引导基础教育关注学生的兴趣和综合素质培养,给学生自主选择空间。
相关内容
- 滚动:解决英语教学问题该如何“对症下药” a>
- 如何节约用电?电费突然上涨或因为哪些原因?电价方面有什么优惠政策? a>
- 十堰市2022年8月份完成城建投资17.33亿元 累计完成年度城建投资90.54亿元 a>
- 多措并举构建耕地占补平衡制度 炎陵全县实现了耕地总量连续22年占补平衡 a>
- 焦作不断扩大公办学前教育资源 公办园在园幼儿由1.24万人增至5.31万人 a>
- 全球微头条丨我们需要怎样的数学教育——听菲尔兹奖获得者谈数学人才培养 a>
- 快资讯丨少子化冲击,台湾高校要“瘦身” a>
- 【世界新要闻】24日起可查询2022年法考客观题考试成绩 a>
- 全球报道:一“研”为定!2023考研网上报名攻略请查收 a>
- 每日动态!天津:研究生招生考试明起预报名 a>
- 世界观焦点:从专科到斯坦福:勇敢的人生拒绝定义 a>
- 信用卡催收打电话给家人朋友合法吗?信用卡逾期一天会不会影响征信? a>
- 信用卡逾期最好的处理办法是什么?信用卡分期可以一次性还清吗? a>
- 信用卡逾期还不起了怎么办?信用卡逾期会影响下一代吗? a>
- 信用卡逾期三个月会有什么后果?信用卡逾期被起诉无力偿还怎么办? a>
- 信用卡最低还款的利息怎么算?浦发信用卡逾期协商还款的流程是什么? a>
- 时间暂定为一个月!荥阳即日起实行路内停车泊位免费停放 a>
- 保鲜膜都有啥不同?保鲜膜怎样用才能保鲜? a>
- 年满18周岁以上均可报名 西安2022年下半年将面向社会人员开展普通话水平测试 a>
- 环球微资讯!中高职一体化课改的“浙江实践” 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