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料图片仅供参考)
原标题:文物进入美学教材吸引年轻人
如今提起美学教育,除了学校里每周固定的美术课、音乐课,很多人还会想到学生在课外活动时间做泥塑、学摄影、写书法、玩剪纸。美学教育越来越多元,形式、素材越来越丰富,更加重视在潜移默化中对同学们审美体验和审美思维的锻炼。
近期,人民美术馆出版社发布的《文物之美——走进博物馆实践课程》系列教材正是这一趋势下的探索尝试。顾名思义,在这套教材中,博物馆里的“文物”成为同学们观察和感受美的重要材料,将美学鉴赏与中国历史文化知识相互融合。
文物之所以成为美育的材料,是因为文物中蕴含着丰富的美学元素与精神符号。而且文物对年轻人充满吸引力,从电视节目《国家宝藏》在年轻人群体走红,再到三星堆文物引发无数青年人的好奇和想象,文物这种穿越时间和空间的特质点燃了不少年轻人主动探索、求知的欲望,审美体验随之而来。
以美学方式打开文物,同样是活化文物的一种形式。朱光潜在《谈美》中写道:“有审美的眼睛才能见到美。”如果缺乏审美的眼睛,文物可能只是冰冷的一块石头、一个物件,最多能看到它的出现时间和用途。但是,从审美视角出发,一件文物的样式、色彩、风格,与当时社会生活的关系,甚至其中蕴含的哲学思想、人文精神、价值理念都成了可供讨论的对象。
文物在历史长河中并非孤立存在,审美亦是如此。这一共同特质让二者的结合有了更多的探索空间,青少年能够更好探索中华文明美学的发展历程。
这套教材在介绍“鼎”时,从新石器时代的“扁足陶鼎”、夏代网格纹青铜鼎、到商代的杜岭方鼎及“后母戊”青铜方鼎。青少年在阅读时可以清晰地了解到不同时代文物造型技艺的演变,进而感知中华民族审美意识发生、形成和流变的历程。
一套教材,让美学教育有“迹”可循。这个“迹”既是中华文明的发展演变的“轨迹”,也是为青少年美学教育提供的“参考轨迹”。(王军利)
相关内容
- 文物进入美学教材吸引年轻人 a>
- 福建省工业和信息化厅关于加强全省工业投资项目核准备案管理 推动产业高质量发展的通知 a>
- 广东省工业和信息化厅关于公布第二批广东省智能制造生态合作伙伴名单的通知 a>
- 更换为USB-C的iPhone 15 能带来快充技术吗? a>
- 天天看点:Win11 更新:新增任务管理器搜索栏 a>
- 头条焦点:AI制药研发火热,交易合作渐成行业趋势 a>
- 湖北省:新增浓香菜籽油加工成套设备补贴试点 a>
- 今日讯!【一周看点】中央提前下达2023年农机补贴145亿元,2022国际农机展定档12月 a>
- 世界简讯:农业生产新场景:无人驾驶收割机进稻田尽显科技范 a>
- 内蒙古《DB15/T 2501—2022燕麦免耕播种机械作业技术规范》解读 a>
- 河南省2022年农机购置补贴投档机具(第三批)形式审核结果的公示 a>
- 世界微资讯!山东省畜牧养殖与畜禽粪污处理机械化技术培训班在高密举办 a>
- 全球热点评!丘陵山区宜机化改造调研分析 a>
- 今日最新!威海市农业农村局四项举措护航“三秋”农机安全 a>
- 滚动:青州市齐抓共管消除道路拖拉机交通隐患 a>
- 当前观点:凯斯大马力拖拉机田间活动日大展身手 a>
- 环球微资讯!富源2022年农机购置补贴顺利通过“一卡通”平台发放 a>
- 厦门举办2022年水稻机收减损竞赛活动 a>
- 实时焦点:2022年10月汽车工业经济运行情况 产销保持增长态势 a>
- 【全球独家】数字化转型的企业物联网解决方案 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