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科商网
世界聚焦:成都理工大学:“互联网+”大赛驱动的“双创”课程实践
发布日期: 2022-11-15 15:57:36 来源: 中国教育报

原标题:成都理工大学(引题) 

“互联网+”大赛驱动的“双创”课程实践(主题)


(相关资料图)

何志华 曾英 曾国强 朱凯

成都理工大学借助中国国际“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以下简称“互联网+”大赛)强大的动员力,充分挖掘其丰富的育人资源,将原有创新创业通识必修课、竞赛训练课、创业实战课三个阶段的课程按照赛前、赛中、赛后的时间逻辑与“互联网+”大赛有机融合、有序衔接,创建了一套“课赛创”一体化的创新创业课程体系。为充分发挥大赛促学、促教、促创、促改的驱动作用,体系内各阶段课程内容安排、学生成绩考核、教学效果评价均参考“互联网+”大赛评价指标进行设计,并参照赛制变化即时调整。学校创新实施“五三工程”,从内容、课堂、师资、评价、管理五个方面保障“课赛创”一体化创新创业课程体系顺畅运行。

设计“赛前通识、赛中训练、赛后实战”三阶课程内容

1.以产生参赛项目为目标,设计赛前通识课程。面向所有学生开设“创新创业教育”通识必修课程,对标“互联网+”大赛评审规则设计课程模块,课程内容与大赛赛程有序衔接、有机融合,让课程内容更贴近互联网时代的新业态、新模式,把形成符合参加“互联网+”大赛要求的创业计划书作为课程结业的任务,即学生团队在课程结业的同时,完成符合参加“互联网+”大赛基本要求的商业计划书。

2.以提高参赛项目质量为目标,设计赛中训练课程。从课程任务计划书中遴选优秀项目团队开设系列创新创业专项能力提升课程,以提升“互联网+”大赛参赛项目质量作为教学目标开展创新创业实践训练。针对不同的赛道、组别,根据学生团队的实际需求,整合校内外导师资源,开展线下线上相结合的专项训练课程。

3.以促进项目落地为目标,设计赛后创业实战课程。学校为经过大赛检验的优质项目提供免费的孵化空间,根据项目实际需求邀请校外企业家、投资人为兼职导师,“一对一”为“互联网+”大赛获奖项目提供师徒制、定制化课程和咨询指导服务,整合多方资源协同促进项目落地。 

培育“课程导师、朋辈导师、校外导师”三类师资队伍

1.创建稳定的通识课程校内师资队伍。学生全面接受创新创业教育,需要稳定的师资队伍支撑。近5年,学校先后引入SYB、DT、TRIZ等国际项目,有计划地开展师资培训,创建了一支由79名教师组成的创新创业通识课程师资队伍,充分保障创新创业通识课程顺畅运行。

2.组织灵活的赛训课程朋辈导师队伍。历届“互联网+”大赛磨炼和培育的获奖团队与创业典型是珍贵的创新创业教育资源,成都理工大学大学生创新创业促进会每年招募吸纳往届大赛获奖团队核心人员组成“攀登者”训练营创新创业朋辈导师团,成为灵活生动的“双创”师资补充力量,助力各阶段大赛项目成长。

3.打造有力的实战课程校外导师队伍。面向社会聘请创新创业学术专家、企业家、投资人全面参与各类创新创业课程建设和教学,特别是“双创”实战课程。

打造“大班课、训练营、俱乐部”三个高效率课堂

1.“任务驱动、团队协作”的大班通识课。任课教师指导学生团队结合创新创业项目任务模拟企业组织结构设置岗位,明确分工,成员各自认领岗位角色。团队负责人要学习如何组织和管理一个团队顺利完成目标任务,团队成员则要学会与他人有效合作、高效完成岗位任务。

2.“分层分类、优胜劣汰”的竞赛训练营。根据“互联网+”大赛赛事进度分阶段组织成都理工大学“攀登者”创新创业竞赛训练营,训练营内部按照赛道和组别分类开展项目训练。项目训练课程以模拟竞赛的形式组织开展,校内外导师形成联合评审团参加模拟网络评审和现场路演,参训项目优胜劣汰,逐级减少。

3.“师徒制、定制化”的实战俱乐部。为促进“互联网+”大赛获奖项目转化落地,学校为获得省级银奖以上的项目团队提供创新创业俱乐部孵化空间,配备校内外“双导师”,以师徒制共同推进创业实践。

实施“课程考察、竞赛模拟、融资路演”三元评价体系

1.“任课教师+项目负责人”的赛前通识课程过程考核。任课教师考核团队创业计划书,项目负责人对团队成员进行全过程考核,任课教师和团队成员对项目负责人的过程考核进行监督,创业计划书和过程记录按照60%∶40%的比例评分,综合得出每一名团队成员的分数。

2.“校内导师+朋辈导师”的赛前训练课程竞赛模拟。参照“互联网+”大赛评审规则,组织校内导师和朋辈导师形成联合评审团开展竞赛模拟,促进项目建设。

3.“校内导师+校外导师”的赛后实战课程路演考察。项目实践课程的考察主要通过项目团队路演的形式开展,学校根据项目所属行业领域邀请熟悉相关行业前沿的投资人对项目进展情况予以综合评价,同时与团队探讨项目进一步发展计划和方案。

创建“领导小组、专职人员、学生组织”三支管理队伍

1.设立领导机构,组建工作领导小组。学校设立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改革工作领导小组,由校领导任领导小组组长、副组长,统筹协调资源支持课程体系建设,由相关部门负责人和学院领导为成员协同推进师资队伍建设、课程运行及质量管控。

2.设置独立机构,组建专职管理队伍。学校设立大学生创新创业中心为校级管理部门,专职负责全校创新创业课程体系建设运行。

3.成立学生组织,创建辅助管理队伍。大学生创新创业中心指导建设校院两级大学生创新创业促进会,全面参与课程质量督导,辅助竞赛训练组织,创新创业俱乐部运行管理。

在“课赛创”一体化课程体系推动下,学校实现了创新创业通识课程全覆盖,参与“互联网+”大赛的学生数、项目数屡创新高;参赛项目获省级、国家奖项的数量不断增多,创业落地项目不断增加。由于成果育人效果显著,学校先后被认定为国家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示范高校、国家创新创业教育实践基地建设单位、全国首批“科创中国”创新基地;先后获得全国毕业生就业典型经验高校、全国创新创业典型经验高校、第六届中国国际“互联网+”大赛“青年红色筑梦之旅”活动全国先进集体奖等荣誉。

(何志华 曾英 曾国强 朱凯)

关键词: 创新创业 成都理工大学 课程内容

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