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科商网
汲古扬今,科技加持——传统木构建筑惊艳“蝶变”|全球实时
发布日期: 2023-05-08 09:54:38 来源: 工人日报客户端

原标题:汲古扬今,科技加持——传统木构建筑惊艳“蝶变”

工人日报-中工网记者 张翀 通讯员 黄颖 吴梦诗


【资料图】

一部中国木构建筑史,近乎半部璀璨中华文明史。眼下,正在中国建筑科技馆热展的“木构新景——从材料、建构到双碳背景下的新未来”,从时间与空间双重维度展示当代木构建筑的生命谱系,对话传统,汲古扬今,呈现传统木构的现代蝶变。

《湿地公约》成就展馆:东湖边展翅的“飞鸟”

中国履行《湿地公约》30周年成就展馆,是此次展览重点展示项目之一。这座木构建筑矗立于中国湿地的典型代表——武汉东湖落雁岛,外形似飞鸟展翅、出土编钟、钢琴键盘,不同人从中读出不同的意象。

展馆里,植被丰富,水鸟众多,鸣叫声不绝于耳。这处参照水鸟展翅的形态设计的当代木构,与环境融为一体。走进展馆,LED屏同步呈现湿地画面,新奇有趣的互动,令人赞叹不已。

该项目由华中科技大学李保峰建筑工作室与武汉市园林建筑规划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合作设计。李保峰教授介绍说,如何在景区内建展馆,是个值得研究的课题。经反复讨论,团队决定以低强度介入的方式,将岛上的废弃水厂改造为展馆,当年的水泵、水管、阀门等核心设备得以保留。为承担展览功能,团队重新设计了外墙及屋面,增设地下室、高空夹层,形成观景、观鸟平台。

同时,项目借鉴传统建筑的举折曲线,将原厂房屋顶改造为出檐深远的单坡屋顶;参照中国传统建筑的“彻上露明造”逻辑,特意暴露全部结构,以展现屋檐之下具有表现力的木构体系。

“该项目意在探索一条以谦和的方式,创造属于此时此地之建筑的道路。”李保峰说。

致敬传统:最大限度地融入周围环境

中国建造木构建筑的历史源远流长。新石器时代的河姆渡遗址,就发现大量干栏式建筑遗迹,出土上百件带榫卯的木构件。

建于唐建中三年的南禅寺大殿是中国现存最古老的一座唐代木结构建筑;建于辽代的应县木塔,是世界上最高、最古老的木结构建筑;北京故宫是世界上现存规模最大、保存最为完整的木质结构的古建筑群;武当山建筑群历经600余年,仍较好地保存了皇家建筑风格。

“每座传统木构建筑,都承载着丰富的历史、文化信息,饱含着东方审美和智慧。”此次展览的学术召集人李保峰说,“当代木构建筑一定程度是在向传统致敬。”

展览推介的成都天府国际会议中心,脱胎于四川传统民居的建筑形态,用传统语言创造出一座满足现代需求的建筑;中国土家泛博物馆取形于恩施吊脚楼及风雨桥的形态,充分展现传统木构建筑的审美价值。

在当代木构建筑设计师眼里,木材是有温度之材、有情感之物,能给人一种触感和视觉上的共情。对于常年居住在喧嚣都市的人类,木材的质朴和温情显得格外宝贵。

浙江余姚树蛙部落三角屋,位于人迹罕至的小山村。项目一开始就建立的设计原则是:最大限度地融入自然环境之中。设计师使用耐用、舒适的木材,使树屋与周围环境相融合。随着时间推移,树屋或许会逐渐消失,在未来甚至不会留下建筑痕迹。专家认为,在“露营热”的当下,这个项目的建筑理念值得借鉴。

现代蝶变:数字技术赋能当代木构

“木材的绿色、低碳品质,契合当下‘双碳’国策。科技的日新月异、相关规范的不断更新和优化,给当代木构建筑新的发展机遇。”李保峰介绍,当代木构建筑尤其是重型木结构的崛起,以CLT(正交胶合木)为代表的工程木材一定程度可替代钢材及混凝土,通过增加CLT的厚度提升材料的防火性能等,使当代木构建筑已能够覆盖住宅、办公、医疗、文化、体育、会议、路桥等多种功能。

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建筑设计院有限公司名誉院长崔愷遵循“适用、经济、美观”的方针,努力探索有中国本土特色的建筑设计创作之路。他主持设计完成的天府农博园主展馆,是世界上跨度最大的木结构建筑之一。该项目五个馆共有77个巨型木拱,其中最大一拱跨度为118米。据悉,故宫太和殿的最大净跨度,不过10米多。当代木构动辄几十米甚至百余米的跨距,是传统木构所不能比的。此外,天府农博园主体建筑采用外廊式与遮阳防雨棚架结合的方式,营造出舒适的半室外活动空间,大大降低了单位面积的空调、人工照明等能耗,实现与农博园相契合的绿色生态理念。

李保峰还介绍,数字化时代,全过程的数字技术和机械臂能够轻松完成对于传统制造工艺而言的巨大挑战。从 CAD(计算机辅助设计)到 CAM(计算机辅助制造)再到CAE(计算机辅助工程)的“无缝”连接,助力设计师能够轻松实现复杂、新奇的设计预想。

他充满期待地说,木构建筑的古韵新生,丰富了土木华章的现代内涵,正改变着木材之于建筑的刻板印象,也将持续拓展着美好城市和美好乡村的想象边际。

关键词:

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