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科商网
今日视点:蜜蜂蜂群也会“崩溃失调”?这件事可能不止与气候有关
发布日期: 2022-06-23 09:36:49 来源: 中国科学报微信公号


(资料图片)

原标题:损失4个亿!78亿只蜜蜂都去哪儿了?

文 | 《中国科学报》记者 冯丽妃

6月中旬的一个下午,北京北五环的一座楼顶,一只只蜜蜂从四面八方急飞回巢,忙着钻进蜂箱“卸货”。

这里是中国农业科学院蜜蜂研究所(以下简称蜜蜂所)的养蜂试验场。该所副研究员房宇介绍,这里约有80个蜂群大概160万只蜜蜂。“每2万只蜜蜂构成一个蜂群,早出晚归忙于采蜜。”房宇告诉《中国科学报》。

蜜蜂是靠光线和气味导航回家的能手,但它们也可能迷途失踪。近日,韩国4000多蜂农饲养的大约78亿只蜜蜂集体消失,造成巨额损失,引发关注。

蜜蜂所资源昆虫生物学与饲养创新团队首席研究员徐书法给记者简单算了一笔账:78亿只蜜蜂,按每群蜂2万只计算,大约是40万群。如果按我国一个蜂群的蜂蜜产值1000元左右计算,韩国蜂农此次损失或达4亿元左右。

蜜蜂缘何集体“蒸发”?危害几何?这对拥有世界上最大数量家养蜂群的中国来说有何警示?《中国科学报》就此采访了相关专家。

房宇展示蜜蜂采蜜后用蜂蜡封住的蜂蜜。据介绍,持续高温天气可能导致蜂蜡熔化,蜂巢破坏,蜜蜂死亡。冯丽妃摄

持续“蒸发”的蜂群

在全球范围内,类似韩国蜂群集体“蒸发”的现象并非首次。

2006年,美国佛罗里达州养蜂人大卫·哈肯伯格有2000群蜂遭受损失,这占到他养蜂比例的近68%。随着越来越多的养蜂人损失大量蜂群,一些人的损失率甚至达到95%以上,人们开始关注哈肯伯格提出的蜜蜂蜂群衰竭失调现象(或称蜂群崩溃失调症,CCD)。

到2008年,美国已有35个州报道出现CCD。这种现象还波及至欧洲和亚洲,日本、印度和我国台湾地区都曾发生CCD,至今仍在持续,损失难以估计。

“CCD有两个典型特征:一个蜂群的工蜂种群突然消失,但蜂群附近极少发现或并无死亡蜜蜂;蜂箱内留有蜂王、未成年工蜂、幼虫以及蜂蜜和花粉储备。”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研究员朱朝东向《中国科学报》解释道,“显然,没有成年工蜂采集花粉、花蜜并育雏、筑巢,家养蜜蜂蜂群最终必将崩溃。”

蜜蜂所资源昆虫保护团队研究员代平礼也表示,成年工蜂飞离后不返回蜂巢进而消失,这与家养蜜蜂与生俱来的社会性相背离,是极为异常的现象。

“蜂群衰竭失调的影响是一个紧迫的问题。”蜜蜂所所长彭文君说,蜜蜂具有关键物种和环境指示物种双重身份,如果这一现象继续恶化,将会给经济、生态环境和社会带来巨大影响。

他说,从小的层面看,这会导致蜂产品的产量和养蜂人的生计受到影响。但如果长期无对应策略,将会引起授粉危机,波及农业产量,可能会导致粮食短缺。

“祸首”不止一个

蜂群“蒸发”究竟是什么原因导致的呢?此次韩国蜂群消失被认为与气候变化有关,是否如此呢?

多位专家向《中国科学报》表示,极端天气情况下,蜜蜂的健康及生存的确会受到较大的影响。

“蜜蜂是一种变温动物,最适宜生存温度为15℃~25℃。”徐书法介绍,“韩国饲养的意蜂(西方蜜蜂)个体临界温度为13℃~39℃,气温超过39℃时,除了采水之外基本不出巢活动。中蜂(中华蜜蜂)对温度的适应性要强于意蜂,个体临界温度分布是10℃~42℃。”

他表示,某一年份如出现极端的高温或低温,对蜜蜂的生长发育以及采蜜等生产活动都会有较大影响。如长期处于极端温度条件,影响的不仅是蜜蜂,还有植物的生长、开花及种群分布等,对蜜蜂与植物长期形成的互作关系来说是一个巨大的挑战。

蜜蜂所资源昆虫保护团队副研究员吴艳艳也表示,气候变化导致的持续高温干旱还会影响植物,致使蜂群食物来源减少,诱发蜂群衰竭。

不过,吴艳艳和代平礼均认为,韩国蜂群消失,气候变化可能不是唯一因素,更可能是“气候+其他干扰因素”协同作用的结果。

“比如,持续高温会导致蜜蜂停止采蜜,持续采水和扇风降温,影响食物供给和幼虫哺育,更容易滋生病虫害,导致蜂群衰竭。”吴艳艳说。

近十余年来,科学家一直在探寻蜂群崩溃背后的原因。由于很难获得消失工蜂的样本,至今尚未有确切结论。不过,越来越多的观点认为,这是由多种因素综合作用引起的,即所谓的“综合征”。

多位专家表示,蜜蜂CCD背后有自然因素,如蜂螨、真菌和病毒等各种寄生虫和病原体的入侵;也有人为因素,如化学农药、劣质饲料、工业污染、对蜜蜂栖息地的破坏,以及手机通信设施的增加对蜜蜂导航能力的潜在干扰等。

我国长期对蜂群健康进行监测。结果显示,我国蜜蜂CCD相对较少。

究其原因,吴艳艳认为,这与养殖模式是否粗放不无关系。国外的养蜂模式经常是几周不检查蜂群,容易导致蜜蜂出现问题后飞逃;而中国蜂农通常天天检查,勤于照料,出现问题可以及时发现并合理应对。

尽管如此,专家认为,在气候变化的大背景下,应更多关注蜜蜂健康。

“对于极端气候的负面影响,家养蜜蜂可以通过在不同气候带、不同地点之间转运来消除或减少影响。但野生蜜蜂繁殖和采蜜将遇到更大的挑战,互作关系比较特殊化的植物和蜜蜂种群可能崩溃、濒危,甚至消失。”朱朝东说。

他介绍,最新研究表明,全球已知有20555个野生蜜蜂类昆虫物种(预计还有1万种有待发现),我国目前已知野生蜜蜂有1372种。它们和家养蜜蜂一起,在生态系统中发挥着重要的传粉服务功能。然而,相关监测表明,野生蜜蜂物种数量存在下降趋势。其影响因素包括气候变化、环境变化、杀虫剂和除草剂过度使用以及蜜粉源植物短缺等。

“蜜蜂类昆虫在地球上已经存在了1.5亿年,比人类存在的时间长得多。全球蜂群的衰退,最终还是反映了人与自然的关系,说明我们要关注蜜蜂本身的健康,人类活动要给昆虫留一线生机。”彭文君说。

关注农业变革的动力

中国拥有世界上最大数量的养殖蜂群。有关报告显示,目前我国家养蜜蜂蜂群总数已达到920万群,占世界蜂群总数的13%。代平礼表示,我国对蜜蜂产业的健康发展十分重视,农业农村部支持开展我国主要养蜂地区蜜蜂主要病虫害的监控,制定了《蜜蜂检疫规程》,并面向蜂农开展技术培训和示范应用。

据介绍,当前我国以预防为主、绿色防控结合的现代化养蜂模式正在逐步推广。

对于气候变化给植物—蜜蜂互作关系带来的影响,朱朝东建议,逐步建立较为稳定、具有专业知识的蜜蜂产业管理及蜜蜂检疫技术队伍;重视蜜源基地建设和蜜源植物的保护,根据蜜源植物的花期衔接情况,有计划地栽植适合当地条件的植物;推进全国蜜蜂种质资源普查,强化蜜蜂遗传资源保护;从国家层面建立育种团队,进行中蜂的抗病品系选育,从根本上提高抗病力。

朱朝东希望,在重大工程实施的环境评估工作中,开展蜜蜂友好性和生态价值评估。“以北京奥林匹克森林公园为例,科学配置并种植的各类本土花卉草木,可以为蜜蜂提供栖息地和蜜粉源。通过日常监测,我们已经发现蜜蜂物种多样性和丰富度在逐年增加。”他还建议,加大传粉昆虫特别是蜜蜂科学知识普及,提升公众参与意识。

“蜜蜂是生态友好型昆虫,蜜蜂养殖也是环境友好型产业。”徐书法说,保护蜜蜂,还要提高蜜蜂福利,不能对蜜蜂过度使役,尤其不能不科学地饲养。“把蜜蜂采来的蜜、蜂王浆等取走,取而代之的是用糖水来饲喂蜜蜂,导致蜜蜂营养不良,健康恶化。加之环境恶劣,蜜蜂的生存受到极大威胁。”他说。

在彭文君看来,蜜蜂本身是生产资料,是农业变革的动力,不能仅仅关注蜂蜜产业,而忽视蜜蜂授粉在农业提质增效和绿色生态发展中的关键作用。

“中国蜂蜜产值每年500亿元,授粉价值则超过它的100倍。”彭文君说,以北京密云为例,蜜蜂养殖产业每年收入为3亿元左右。同时,通过蜜蜂这个“小昆虫载体”,可以看到周围植物多样性不断丰富、当地作为生态涵养地满足北京用水安全需求,这是实实在在的“生态资源价值化”。

下一步,他希望推广利用蜜蜂实现集约化农业授粉以及设施农业授粉的理念。“当前我国农产品生产采用农药化肥实现5%增产已很难得。如果用蜜蜂做好授粉,产量不只会增加5%,还可以一举多得,保障粮食安全,服务生态保护,实现人们对美好生活的追求。”彭文君说。

《中国科学报》 (2022-06-23 第1版 要闻 原标题为《78亿只蜜蜂消失背后》)

关键词:

相关内容